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主要內容如下。
爲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加速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门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偏向,全面掌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加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速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支撐。
事情中要做到: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突出促進公正、提高質量,強化戰略引領、支撐發展,深化革新創新、協同融合,堅持自主自信、胸懷天下。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範有序和激發活力、紮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正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開放互鑒的國際相助體系,實現由大到強的系統躍升。
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各級教育普及水平持續鞏固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开端形成,人民群衆教育獲得感明顯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關鍵領域革新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结构結構與經濟社會和人口高質量發展需求越发契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邁上新台階。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事情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群衆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二、塑造立德樹人新花样,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學理闡釋。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加速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焦点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治理體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確保廣大學生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信心。開好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系統完善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准,整體優化設計高校思政課課程方案,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革新創新。打造一批“大思政課”品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革新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開展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分學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教育。完善黨政領導幹部進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開展教育系統黨員教育基本培訓。增強學校基層黨組織政治功效和組織功效,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二)增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结果应用。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结果转化为相应的學科偏向和课程教材,将新时代伟大厘革乐成案例及其蕴含的原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統籌推動價值引領、實踐體驗、環境營造,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組織學生體驗感悟新時代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充实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效,支持學生參加紅色研學之旅。推動思想政治事情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加強青少年學生網絡宁静意識、文明素養、行爲習慣等教育,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康健成長的網絡空間和育人生態。
(四)促進學生康健成長、全面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速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落實康健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加強校園足球建設,有效控制近視率、肥胖率。推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實施勞動習慣養成計劃,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解決複雜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普及心理康健教育,建设全國學生心理康健監測預警系統,分學段完善服務事情機制。加強憲法法治教育、國家宁静教育、國防教育。深入實施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
(五)打造培根鑄魂、啓智增慧的高質量教材。落實教材建設國家事權,體現黨和國家意志。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建設。推進思政課教材建設。深入總結新時代偉大實踐,推出“中國系列”原創教材,打造自主教材體系。開發一批基礎教育科學教材,打造一批職業教育優質教材,建設一批本科和研究生一流焦点教材,遴選引進一批理工農醫學科前沿優質教材。加速推進教材數字化轉型。完善教材治理體制,健全國家、地方、學校、出书單位分級分類負責機制。完善教材建設相關表彰獎勵制度。規範教輔质料和課外讀物治理。
(六)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和質量提升行動。提高全民語言文化素養。健全語言文字規範標准體系,建設新型國家語料庫。開展語言國情國力調查。加強網絡空間語言文字規範引導。深入實施國家語言文化傳承發展系列工程。加強與港澳台語言文化交流。
三、辦強辦優基礎教育,夯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戰略基點
(七)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建设基礎教育各學段學齡人口變化監測預警制度,優化中小學和幼兒園结构。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加強近期和中長期教育資源統籌配置。建设“市縣結合”的基礎教育治理體制,因地制宜买通使用各學段教育資源,加強跨學段動態調整和余缺調配,擴大學齡人口淨流入城鎮教育資源供給。支持人口20萬以上縣(市、區、旗)辦好一所達到標准的特殊教育學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事情。
(八)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促進學校優秀領導人員和骨幹教師區域內統籌調配、交流輪崗。有序推進小班化教學。提升投止制學校辦學條件和治理水平,辦好须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推動切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健全留守兒童、殘疾兒童關愛體系和事情機制,健全控辍保學常態化機制。持續做好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事情。深入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有序推進市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九)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穩步增加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落實和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至3歲幼兒。統籌推進市域內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加速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探索設立一批以科學教育爲特色的普通高中,辦好綜合高中。深入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
(十)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鞏固校外培訓治理结果,嚴控學科類培訓,規範非學科類培訓。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數字化、全流程治理。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壓減重複性作業,減少日常考試測試頻次。提高課後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內容。加強科學教育,強化焦点素養培育。
四、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
(十一)分類推進高校革新發展。實施高等教育綜合革新試點。凭据研究型、應用型、技术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偏向,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支持理工農醫、人文社科、藝術體育等高校差異化發展。建设分類治理、分類評價機制,在辦學條件、招生計劃、學位點授權、經費投入等方面分類支持。根據差异類型高校功效定位、實際貢獻、特色優勢,建设資源配置激勵機制,引導高校在差异領域差异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
(十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生长。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速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加速生长,优化省部共建高校区域结构。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域、民族地域倾斜。完善对口支援事情机制。勉励外洋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相助办学。支持高校改善学生宿舍等办学条件。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養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鼎力大举生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十三)加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標准,聚焦優勢學科適度擴大“雙一流”建設範圍。完善質量、特色、貢獻導向的監測評價體系,健全動態調整和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資源配置力度。建设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推動學科融合發展,超常结构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织學科建設,支持瀕危學科和冷門學科。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不斷提升自主培養、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的能力。
(十四)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面向中小學生實施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面向具有創新潛質的高中學生實施“脫穎計劃”等。在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探索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推進理工結合、工工貫通、醫工融合、農工交织,建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國家産教融合創新平台等,深入實施國家卓越醫師人才培養計劃。打造一流焦点課程、教材、實踐項目和師資團隊。
(十五)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要领创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看法、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自主知识体系。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學研究重大专项,加速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法式,笼罩哲学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增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五、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十六)實施基礎學科和交织學科突破計劃。強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水平,建设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帶動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機制。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台,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資源庫建設,打造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現基礎學科突破,引領學科交织融合再創新。
(十七)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鼎力大举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師資和學術大師。
(十八)提高高校科技结果轉化效能。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打造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強與各類技術轉移轉化平台和高新園區等的協同,搭建校企聯合研發、看法驗證、中試熟化等平台,建強技術轉移轉化等專業人才隊伍。打造高端结果交易會、大學生創新大賽等品牌。
(十九)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生长新赛道。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域结构建设高等研究院,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构建人才培养、科學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
六、加速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术人才
(二十)塑造多元辦學、産教融合新形態。深入推進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試點,落實地方政府統籌發展職業教育主體責任。建強市域産教聯合體、行業産教融合配合體,優化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産業结构相銜接的職業教育结构。推動有條件地區將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沈到市縣。鼓勵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推動校企在辦學、育人、就業等方面深度相助。健全德技並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在産業一線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二十一)以職普融通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支持普通中小學開展職業啓蒙教育、勞動教育。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融合發展。加強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銜接培養。加強教考銜接,優化職教高考內容和形式。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舉辦職業技術學院或開設職業技術專業。穩步擴大職業本科學校數量和招生規模。
(二十二)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優化實施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職業本科學校。加速推動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全面達標。實施職業教育教學關鍵要素革新,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革新,建設集實踐教學、真實生産、技術服務功效于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
(二十三)優化技术人才成長政策環境。加大産業、財政、金融、就業等政策支持,新增教育經費加大對職業教育支持。積極推動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招錄(聘)、職稱評聘、晉升等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期待遇。落實“新八級工”制度,以技术水平和創造貢獻爲依據,提高生産服務一線技术人才工資水平。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七、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
(二十四)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结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增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設,建设学习型都市、学习型社区,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国家老年大学。增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国家数字大学。完善和增强继续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等制度保障,建设人人皆学、随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五)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堅持應用導向、治理爲基,推動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设橫縱貫通、協同服務的數字教育體系。開發新型數字教育資源。建好國家教育大數據中心,搭建教育專網和算力共享網絡。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打造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世界數字教育聯盟、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指數、數字教育權威期刊等公共産品,推動優質慕課(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走出去。
(二十六)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産業發展,加強課程體系革新,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建設雲端學校等。建设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和科學決策制度。加強網絡宁静保障,強化數據宁静、人工智能算法和倫理宁静。
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築牢教育強國基本
(二十七)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历程,贯串课堂教学、科學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生长良好生态。增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事情,增强教师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师德师风第一尺度,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
(二十八)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扩大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增强义务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面向全球聘任高水平师资,增强教师培训國際交流相助,健全高校教师生长支持服务体系。强化教师全员培训,完善国家、省、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
(二十九)優化教師治理和資源配置。完善國家教師資格制度和教師招聘制度。優化各級各類學校師生配比,統籌做好投止制學校、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配備。優化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治理機制。深化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革新。優化教師崗位結構比例。鼓勵職業學校教師與企業高技术人才按規定互聘兼職。制定高校工科教師聘用指導性標准。深入實施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推動博士後成爲高校教師的重要來源。
(三十)提高教師政治职位、社會职位、職業职位。保障教師課後服務事情合理待遇,優化教師工資結構,落實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強化高中、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完善職業學校教師績效工資保障制度,推進高校薪酬制度革新。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正当權益,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落實社會公共服務教師優先政策,做好教師榮休事情。加大優秀教師選樹表彰和宣傳力度,讓教師享有高尚社會聲望、成爲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
九、深化教育綜合革新,激發教育發展活力
(三十一)深化教育評價革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有序推進中考革新。加速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深化高考綜合革新,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或考核內容體系,重點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考查。深化研究生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的分類選拔,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推進信息技術賦能考試評價革新。深化高校人才評價革新,破除人才“帽子”制約,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導向,科學認定標志性结果。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三十二)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堅持總體適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探索建设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台,加強分行業分領域人才需求分析和有效對接,定期編制發布人才需求報告和人才需求目錄。開展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強化就業狀況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加強就業質量監測和評價反饋。超前结构、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優化辦學資源配置,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加速構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实就業。
(三十三)提升依法治教和治理水平。健全教育执法法規規章,研究編纂教育法典。完善學校治理體系,健全學校章程實施保障機制,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堅決懲治學術不端行爲及學術腐敗,完善師生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教育培訓機制。完善督政、督學、評估監測教育督導體系,健全國家、省、市、縣教育督導機構。構建校園智能化安防體系,完善學生欺淩和暴力行爲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機制,加強防溺水、交通宁静等教育,完善校園宁静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和宁静風險社會化分擔機制。
(三十四)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设預算撥款和績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高于4%。完善各級各類教育預算撥款制度,合理確定並適時提高相關撥款標准和投入水平,建设學生資助標准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預算內投資用于教育的比重。優化完善教育領域相關轉移支付。搭建高校、企業、社會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經費籌措相助機制。發揮各級教育基金會作用,引導規範社會力量投入和捐贈教育。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完善教育經費統計體系。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強化經費監管和績效評價。
(三十五)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增强主管部门定期会商,配合做好政策协调、项目统筹、资源配置。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教育结构和革新试点紧密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战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三十六)提升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加強對出國留學人員的教育引導和服務治理。革新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體制機制,加強“留學中國”品牌和能力建設,完善來華留學入學考試考核。鼓勵支持選拔優秀人才到國際知名高校、研究機構研修,擴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實施國際暑期學校等項目。提升高等教育外洋辦學能力,完善職業教育産教融合、校企協同國際相助機制,深耕魯班工坊等品牌。支持更多國家開展中文教學。
(三十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相助。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倡和加入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項目,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相助联合实验室。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相助。积极加入开放科学国际相助。
(三十八)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相助。建设教育創新相助網絡,支持國際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研究所建設發展。支持國內高校設立教育類國際組織、學術聯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系列指數和報告。設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國際教育相助區。實施中國教育品牌培育計劃。
十一、加強組織實施
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黨的建設,牢牢掌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事情領導權,落實意識形態事情責任制,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將黨風政風、師德師風、校風學風建設作爲評價學校領導班子辦學治校水平的重要內容,維護教育系統政治宁静與和諧穩定。充实發揮中央教育事情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用,推動解決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加強教育強國建設的監測評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扛起教育強國建設的政治責任,把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抓好本規劃綱要貫徹落實。要營造全社會配合關心支持教育強國建設的良好環境,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建設教育強國強大协力。